“科學實驗課,是培養孩子們科學思維、探索未知興趣和創新意識的有效方式。”5月31日,在北京育英學校的科學教室,習近平總書記說,“希望同學們從小樹立‘科技創新、強國有我’的志向,當下勇當小科學家,未來爭當大科學家,為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。”這是總書記向全國少年兒童的節日祝愿,也是對中國科技創新前景的深切期許。
\r\n
少年兒童,如初升的太陽,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,是科技創新的后備力量。去年一名小男孩參觀拉薩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時,發現科普視頻存在多處錯誤,邊生氣邊開啟“糾錯模式”的模樣,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未來“科學家”潛力。
\r\n
當然,科研之路絕非坦途,“科學家”的夢想開花結果,無法一蹴而就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、威海紫光實驗學校校長李凌己就提出過自己的擔憂——“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,但是更多孩子的想象力還沒有我們現有科技達到的水平高。”這說明,要讓孩童的想象力與科技發展的現實需求相伴而行,仍有漫長的距離要跨越。
\r\n
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說,想象力的培養,教育體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少年兒童要真正懂得花兒為什么這樣紅、大海為什么那么藍、天空為什么如此高……僅靠書上的插圖和定理公式是遠遠不夠的。激發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,要把實驗教學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引導他們親赴科學研究的第一現場。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,不少薄弱地區、學校的科學教育,受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響,始終處于起步階段,有些地區和學校甚至“一步也沒邁出”。孩子們關于浩瀚宇宙的想象,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教室里,又怎么可能激發他們那彌足珍貴而又稍縱即逝的好奇心呢?

\r\n
\r\n
2021年12月9日,“天宮課堂”第一課開課。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、王亞平、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,激發起青少年探索宇宙的熱情。
新華社記者 \r\n金立旺 攝
\r\n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在教育“雙減”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。近年來,從“天宮課堂”于最深處“播種”,到各類專家在短視頻平臺“觸網”科普,再到航模建模等科學類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……一幅頗具未來感的科學教育圖景漸次鋪開,豐富著孩子們的科學啟蒙視野。2022年,中南大學“沐思”科學實踐團面向郴州市黃沙鎮新坌小學近百名學生開設科普課堂,社會科學教育資源與遠在鄉村的孩子共享,打開了農村中小學校科學教育的新思路:拓寬網上網下的邊界,推進校內外科學教育融合發展,“一個都不能少”就有可能由夢想照進現實。
\r\n
好奇心是科學之母,探索力是進階之梯。用創新的大手拉起稚嫩的小手,將當下的好奇心升華為未來的科創力,中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美好未來,將不再遙遠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益陽廣播電視在線版權與免費聲明
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:"湖南省益陽市廣播電視臺"、"益陽廣播電視在線"、"益陽電視新聞網"的所有作品(如文字,圖片和音、視頻稿件),版權均屬益陽廣播電視在線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 未經本網書面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
②本網書面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:"益陽廣播電視在線",違者追究責任
③本網轉帖的文章均轉載自國家的正規網站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跟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
④如本網轉載稿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,請及時和我們聯系。新聞糾錯:80085816@qq.co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